1989年5月16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到访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面对85岁的中国传奇领导人邓小平,崇敬般地表示“随时欢迎”邓小平访问苏联。
这个重大的礼遇却遭到了邓小平的婉拒,他话锋一转,说出了一句充满无尽遗憾的话: “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看来恐怕做不成了,就是台湾问题。“
熟知国际政治的戈尔巴乔夫当然不会忘记,1982年9月24日,同样在北京大会堂福建厅,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过程中,邓小平是如何在轻描淡写中解决了香港问题。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中国将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中国人打仗是不怕死的“,
几句比铁还硬的话,把老牌帝国的所谓”铁娘子“首相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连路都走不稳,只能对幕僚哀叹道:”邓小平真残酷啊“。
台湾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月,邓小平亲自定下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之一。可是眼看十年将过,邓小平却只能遗憾自认,没能做到当初的承诺。
把邓小平能逼到如此地步的,是他在台湾的对手蒋经国。
统一良机
1979年元旦,一封情真意切的《告台湾同胞书》由中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最重要媒体的头版头条发表,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同时下令停止持续了20多年的金门炮战。
书中没有提起30年间耳熟能详的“解放台湾”口号,取而代之的尽是炎黄子孙的同胞大义:“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
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这份家书般的布告是邓小平一手推动,最终敲定的,文中还有一段至关重要的话:“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
在当时蒋家王朝统治的台湾,这个被邓小平寄予厚望的“台湾当局”,其实就是蒋经国本人。
1925年10月蒋经国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曾与年长6岁的邓小平有过一年多的同窗之谊,深受邓小平多方照拂,还一度加入过共产党。
即使后来蒋经国回国堕落,重新追随父亲的反动路线,其生活习惯和施政思想依然深深带着部分社会主义的烙印。
诚然,如果要快速实现和平统一,和前辈毛泽东蒋介石比起来,邓小平和蒋经国这对交往渊源深厚,有着更多思想共通点的对手,的确具备独一无二的优势。
加之此时正值中美关系缓和,只要蒋经国能够真正负起自己炎黄子孙的责任,台湾问题自然立刻迎刃而解。这恐怕是1949年以后,中国距离重新统一最近的时刻。
邓小平的挫折
整个1979年,邓小平利用内政外交多个场合,积极向蒋经国释放出自己完成祖国和平统一的真挚诚意和迫切心情。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隔天,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众议院访华团时指出:我们尊重台湾现实,在一个中国基础上,“允许包括美、日在内的各国同台湾继续保持民间贸易、商务、投资等等关系”。
1月30日他在访美期间,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时强调: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要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速度”。
这一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又说:我们对台湾的条件很简单,“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也就是“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此邓小平明确承诺,统一之后不会对台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已经亲手把橄榄枝塞到了蒋经国手里,蒋经国又如何反应呢?
1979年1月1日、2日这足以决定中华民族前途至关重要的两天,从台湾却没有传来一丝积极的信号。第一天,根据蒋经国的授意,台湾当局发表声明:“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会同共产党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
第二天蒋经国亲自对法国记者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会与中共谈判,也不会与共产主义妥协。”
邓小平没有想到,他与蒋经国尽早共同完成告慰列祖列宗的大事,在担惊受怕几十年的蒋经国看来,不过是“统战阴谋”。
作为邓小平对大平正芳讲话的回应,1979年12月10日,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再次激烈攻击《告台湾同胞书》,并正式公布了他的两岸政策,即“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一修祖坟
邓小平从民族大义出发搬出炎黄两位老祖宗,没能说服蒋经国。
两蒋父子对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虽说还是不敢背弃的,只是他们眼里只有自己蒋家的祖宗。
蒋介石在世的时候,毛主席为了台湾回归,曾经专门托人给他带去奉化蒋家祖坟完好的照片,并以“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诗句,的确说动了蒋介石同意进行秘密接触。
如今公开喊话没有取得成效,在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廖承志提议下,邓小平决定再次尝试打出这张蒋氏父子无法拒绝的王牌。
1979年,奉化县委接到了中央特别拨付的30万元巨款,专门对蒋家诸多先人祖坟故居进行修缮。
蒋经国的爷爷蒋肃庵、奶奶王采玉、姑姑蒋瑞莲墓等均被首先修复。其中最重要的工程,则是修缮蒋经国生母毛福梅的坟茔,以及恢复丰镐房、小洋房原样,撤出其中占用单位。
蒋经国幼年与父亲聚少离多,不受宠爱,他在奉化度过的童年时代,完全是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手拉扯长大。
1938年,毛福梅在丰镐房被日军飞机轰炸致死,是蒋经国一生中最痛的悲剧,在极度痛苦中,他亲手写下了“以血洗血”的石碑。
实际上,后来由于蒋介石为了反共不惜对日媾和的方针,蒋经国根本没有实现这个以血洗血的愿望。就连生母的葬礼也因为顾忌宋美龄的态度,被迫在低调中举行。
1981年,各项修复工程均告完工,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中央领导人特意宣布:“奉化茔墓修复一新”。邓小平又专门委托来访的陈香梅女士给蒋经国带话欢迎他“回来扫墓“。
如果当时蒋经国有勇气接受这个建议,想必他可以为生母弥补当年的巨大遗憾。
在修墓工程进行同时,邓小平还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蒋经国喊话。
1980年5月14日。邓小平会见日本矢次一夫一行时说:“请你对蒋经国先生讲,…在我们这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为后代做点好事。”
“他们有什么想法,你们可以私下同他们谈谈,把他们的意见告诉我们。双方沟通思想,寻求合理的方式、方法,能够尽早的实现这个统一。”
9月9日,邓小平把同样的态度通过美籍华人学者陈树柏带话给国民党元老陈立夫。
希望统一问题“由我们这一代交账为好。”“希望早一点。”“八十年代我们每一天都把统一摆在议事日程上。”
与此同时,大陆率先推出了允许台湾同胞访问大陆、欢迎台商赴陆投资的政策。
可惜邓小平再次失算,蒋经国对陈香梅的汇报仅仅回复一句“我晓得了”,便不再说话,陈香梅只得空手返回美国。
巨额修好的蒋家祖坟,只换得蒋经国说“共产党做了一件好事,这钱该我来出。”
二修祖坟
蒋经国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邓小平也难以捉摸。
1981年,蒋经国没有回来扫墓,倒是派出了亲信沈诚参加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还特意交待他亲自赴溪口查看拍摄,确定共产党代他修好了祖坟。
但是叶剑英委员长在9月30日发布的“叶九条”,蒋经国仍旧不置可否。
198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一封《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公开信》。廖承志有个特别的身份,同样是蒋经国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其实真正授意写这封信的那个同学,叫做邓小平,信中不少文字都经过了他的亲自增删修改,才最终审定发表。
这封信里看不出半点邓小平面对撒切尔的那种强硬霸气,处处以情动人。
“今老先生(蒋介石)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
“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蒋经国十分清楚,归葬故乡奉化,陪伴父母,是蒋介石最后的遗愿,前不久,他刚刚举办过蒋介石追悼会,提及此事。
即使蒋家父子做过再多错事,只要他接住邓小平再次抛来的橄榄枝,便可一雪前耻,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功臣。
谁知在台湾大权独揽的蒋经国,面对这封信借口不便答复,转而把信交给了远在美国的宋美龄。
宋美龄是廖承志的长辈,不久之后,一封居高临下、教训口气的回信便发表见报,信中坚持肯定“三不”政策是所谓“浩然正气”,使得邓小平的好意又一次付诸流水。
这段时期,沈诚作为蒋经国密使,继续往来两岸。
1985年,奉化县委再次接到了中央特拨,用于修缮蒋氏故居的200万元巨款,将妙高台、文昌阁等建筑翻新。
隔年清明节期间,蒋经国表弟表妹多人前来奉化祭拜毛福梅、王采玉的坟墓。表弟毛善祯见到修缮完毕的故居,不禁感叹:“经国哥哥实在可以回来了,我回去后写信给他,请他回来看看。”
1987年初,大陆特意派人在溪口精心拍摄的蒋氏故居修缮全貌录像带,通过蒋经国前亲家汪德官父女,借探望重病缠身的蒋经国之际,当面交给了他。
据说蒋经国看着录像中溪口山水,丰镐房、玉泰盐铺、自己多年居住的小洋房,王采玉“蒋母之墓“,以及自己怀着血海深仇亲自立下的“蒋母毛太夫人之墓”,哭得停不下来,说“共产党的情,我领了“。
但是这次中央投入巨资的第二次修缮祖坟,依旧没有求得两岸在统一谈判上的实质性进展。邓小平一世雄韬伟略,在蒋经国手中最后拿到的成果只有“两岸开放解禁政策,允许台湾非党、政、军人员赴大陆探亲、旅游。“
正当邓小平还在为能在有生之年与蒋经国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直接解决统一大业翘首以盼的时候,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死的消息传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惋惜地表示:“经国死得太早了。”
所托非人
邓小平把完成统一的最大希望寄予在蒋经国身上,认为如果蒋经国多活几年,中国很有可能已经完成统一。
但真正可惜的是,蒋经国虽然具备完成这件大事的所有条件,却未必对得起邓小平为国做出的巨大牺牲。
在蒋经国对来自邓小平的多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置若罔闻,只知道派遣密使迷惑众人耳目的时候,在他掌控下的台湾又真正发生了什么呢?
蒋经国从1960年代逐渐掌握台湾实权起,开始思考一件叫做“台湾政治本土化”的问题。
也就是发掘闽南客家等台湾“本省“精英与人才,来与国民党从大陆带去的“外省“人才抗衡,方便蒋家继续操控政权。
但是蒋家败退台湾的时候,从未对日本50年殖民时代培养起来、依托殖民者壮大的闽台籍买办进行系统性清洗改造,因此“本省“中存在着大量的亲日分子、皇民分子。
经办此事的蒋经国心腹李焕,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从不对人才背景进行系统性考察,最终将一个名为李登辉,实则叫做岩里政男的精日汉奸一手推荐给了蒋经国。
李登辉心计城府极深,在蒋经国面前行为举止一直谨小慎微,逆来顺受,只敢坐三分座椅,且家族势单力薄,不会构成对蒋家的威胁。
而另一名出身南投大家族、真正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本省籍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由于性格锋芒毕露难以驾驭,无法得到蒋经国的欢心,最终在与李登辉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除了识人用材上有眼无珠,蒋经国的死亡也并非是意外。
自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蒋家小朝廷就打算开发核武器,来抵御共产党的解放。
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一边虚与委蛇地与邓小平谈判,暗中却从未放松,穷尽一切手段加速核武器的研发。
到了1985年的时候,台湾已经秘密制造出氧化铀等原子弹重要材料,具体成功生产核武器已经是一个在几年内看得见的梦想。
如果蒋经国手中有了原子弹,他就拥有了永远拒绝与大陆谈判的强大筹码,统一就会永远变成地平线上的太阳,看得见却走不到。
蒋经国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美国早已在台湾核工程中安插了中情局间谍张宪义,监视着台湾的一举一动。
1988年1月12日,张宪义带着台湾研发核武器的关键证据逃往美国,蒋经国获悉消息当天,心脏病发作死亡。
蒋家对中国犯下的罪孽,从此再无洗白的可能。